TimS的理財規劃園地

其實人生理財沒有絕對的真理。利用這個園地分享個人對於人生理財的看法,也歡迎您的意見。

星期一, 3月 21, 2005

追求快樂還是逃避痛苦?

最近在上班族投資理財的網站在負債的議題上引發了激烈的辯論。

人的動力有兩種,一種是追求快樂,一種是逃避痛苦。在與客戶討論理財規劃的經驗中發現,人對於逃避痛苦的動力往往遠強於追求快樂的動力。討論如何累積財富致富,有一點興趣;談到降低負債的話題,興趣就強烈得多。股票上漲賺錢,有一點值得高興,股票套牢賠錢,卻是非常痛苦,於是就不去看它,眼不見為淨,或者乾脆出清持股,完全脫離股市。

這也就是人為什麼很難有錢的原因啊!我們寧可等財務出了問題再來解決,而不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的財務打造得如銅牆鐵壁般堅固,不讓問題有發生的機會。

我們通常也不會在財務狀況很好的時候就去找理財顧問諮詢,往往要到出了紕漏,才會開始四處求助。但是這時候,理財顧問能做的往往已經非常有限了。

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您常常覺得自己像個救火隊,整天在解決財務問題,那麼您的財務可能已經亮起紅燈了。好的理財是要預防問題的發生,而不是解決問題。

11 Comments:

  • At 3/21/2005 04:05: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我實在不明白大家為什麼要把金融機構妖魔化? 那麼標會這樣的民俗理財行為又算什麼? 這算是反商思想嗎?

    這讓我想到禹禁酒的故事.

    《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醉),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何必把金融機構妖魔化呢? 就學貸款不也幫助了不少家庭?

    有一本書叫做 "大銀行家─現代金融體系的變遷與挑戰 The Bankers: The Next Generation" 作者是馬丁•梅耶.

    裡面就談到了銀行業的流變. 在早期, 和一個城鎮往往有共榮共存的關係. 而近年來關於信用卡的問題. 與其怪罪到銀行頭上. 不如說是整個消費主義的風潮所致.

    關於消費主義, 這是個值得反省的問題. 但是不可以妖魔化阿. 這會使我們流於情緒的鄙棄而不能正視問題的癥結.

     
  • At 3/21/2005 04:58: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就學貸款是政府提供財源, 要求銀行做的吧!


    上班族投資理財作者: 金融機構不是慈善機構,它是個營利機構,每個人都該認清它營利的本質

     
  • At 3/21/2005 06:59:00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銀行被妖魔化不是消費主義的風潮是, 而是由於銀行 cross the line first, 然後引起公憤吧!!

    轉貼一下:
    2005.03.19  中時晚報
    銀行應以誠信立業
    中晚社評

    最近爆發多起銀行業與客戶的糾紛事件,其中國泰世華的「泰有錢」零利率專案,被消費者指以收取月費的方式變相徵利率,公平會對此案做出裁決,認為國泰世華的廣告為「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決定罰四十萬元。儘管被裁罰,銀行對於消費者的權益仍置之不理,消基會決定組律師團打團體訴訟,替消費者爭取權益。從這起案例看來,銀行的態度實在是有點高傲,不重視客戶的心理感受。

    畢竟銀行以營利為目標,不可能做無本生意,難免就會有一些漁目混珠的廣告隱藏在其中,消費者不查,很可能買到的不是心中所想的產品。而且各家銀行都會寄一大堆相關業務的廣告信件給消費者,其中很多項目都是只要填個資料甚至以電話聯絡就成案。但是一堆密密麻麻的定型契約,消費者哪會詳細看,簡單詢問了一下業務員,業務員當然是天花亂墜一番,就成交了,等到繳付利息的帳單一來,才發現事與願違。
    許多保險理賠的案例業者也是盡可能的推託,把理賠金減少到最低程度,這根本就不是服務的態度。又如台北富邦銀行辦理彩券業務,最近發生經銷商與投注站作弊篩選出摃龜的彩券欺騙民眾,北富銀如果以服務為目的就應該全權負起責任,因為投注站是代理北富銀經營彩券生意,他們之間有合約行為。為什麼發生問題要受害民眾向投注站求償,而不是銀行主動賠償?

    銀行業最重視的應該是殷實、誠信的聲譽以及親切的服務態度,客戶等於是銀行的衣食父母,應該以客為尊,而不是把客戶當作待宰的羔羊。從最近接二連三發生的糾紛,銀行的服務態度實在有待提升了。

     
  • At 3/22/2005 12:43: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小銘~~
    追求快樂跟逃避痛苦~在安東尼羅賓的書上有出現過~
    你是去看了我講的書~
    還是你從哪看的啊~

    小胖胖

     
  • At 3/22/2005 12:50:00 上午, Blogger 許利銘 said…

    其實我還滿喜歡跟銀行打交道的。適當運用債務,可以加速財富的累積。王永慶也跟銀行借了很多錢,而且還是用很低的利率借到。今天王永慶能夠賺那麼多錢,銀行對他的幫助頗大。

    在我的觀念裡,找銀行要在有錢的時候去找,這時候條件是由你來開;不要到了缺錢的時候才去找銀行,那時候就會被吃得死死的。

     
  • At 3/22/2005 12:59:00 上午, Blogger 許利銘 said…

    To 小胖胖:

    很早以前就在書上看過這個說法,不過那天由你的口中說出來,更加傳神。

    在行銷的工作上做了那麼久,主管也常常教我們同樣的做法。舉例來說,與其帶領客戶去想像有了退休金之後可以出國旅遊,還不如拿剪報去嚇客戶:再不開始規劃退休金,小心將來就流落街頭!

    有時想想也滿悲哀的,為什麼人非得用恐嚇的方式才能改變他的理財模式呢?

     
  • At 3/22/2005 08:09: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人也是生病才去找醫生。抽煙, 喝酒, 嚼檳榔對健康都不好, 甚至於包裝上還有警語, 為什麼人用恐嚇的方式還不能改變他的生活模式呢?

     
  • At 3/23/2005 08:58: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社會到底是由懂得理財的人,來壓榨不懂理財的人呢?還是由不懂得理財的人來壓榨懂理財的人?

    帳目上,懂得理財的人錢比較多;實質上,不懂理財的人花比較多。反正死了就死了,錢帶不進棺材,債務也帶不進去。

    不過,真正會理財的人,也不見得比較不花錢、不享受。但真正負大債務的人,這輩子己透支他的付出,那些破產者,己過奢華日子好一段時間了,就算破產,也可能只是名目上,私底下還是風風光光的。

    實情應是,大理財家和大負債家在壓榨中產階級,那些上班族,想從股巿賺一點卻又賠光,但不致負債,然後一切歸零重新來過,又賠一次。這種人最多了,是大理財家和大負債家的養生父母,我們必須由衷感謝他們。

    銀行,則是大理財家和大負債家用來壓榨上班族的工具。

    by Bank Marx

     
  • At 3/24/2005 09:30:00 上午, Blogger 許利銘 said…

    To Bank Marx:

    您的觀點很有見地!我猜您應該對 Carl Marx 有相當的研究吧?

    不過,我覺得大負債家的生活不見得像大家想得那麼快樂。能夠在銀行欠下億元規模負債的人,一定曾經擁有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或者政治實力;光憑臉皮厚是不可能從銀行搬出幾億元的現金。

    人生最苦的是「得而復失」。對他們而言,曾經擁有的奢華生活不見得是種快樂,反而可能是種折磨。

     
  • At 3/24/2005 09:32:00 上午, Blogger 許利銘 said…

    更正:應該是 Karl Marx。

     
  • At 3/26/2005 11:45:0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我是看到大家的討論,一時有感寫一寫,寫完後,覺得和Marx的論調相近,就隨便取個名叫Bank Marx,然後覺得這名字也不錯,就到處亂用了。

    我確實讀過一些Marx的東西,但實情大概也相去不遠,多數人將錢存銀行,所得利息只有一點點,偶爾貸款,又將賺到的利息加倍還給銀行。

    擅於理財者,借力使力,從銀行搬錢來用,以錢賺錢,王永慶、TimS大概都是此輩中人。

    銀行要打銷呆帳,有逾放款,呆帳是追不回來了,逾放款則在未定之天。這些錢誰拿去用了?用誰的錢來打銷?信用卡、現金卡的更誇張,信用良好的使用者,為什麼要幫信用不佳者買單?

    云云眾生,就是在供養賴債者及大理財家,一生為他人打工而不知。

    強盜小偷犯奸作科及統治者,也概類似這者壓搾者的角色,少些官員、立委、民代等等,就像少些流氓小偷,社會的運作會有不利影響嗎?

    以最近的開發金三合一來說,五十多萬開發金小股東被剝削而不自知,中信證去年買貴的開發金,也要開發金股東來買單了,辜仲瑩損失什麼?官股董事損失了什麼?

    銀行,只是巧取豪奪的工具。或許有其他一點點好處,但治理不善,只是有利這些禿鷹罷了。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