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會」與退休規劃
其實我並不會特別推薦這本書,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寫得並不是很有系統,加上裡面的邏輯我並非完全認同。但是這本書的確讓我在理財規劃這個議題有了新的想法。
過去我們在退休金的計算上,我們總是會考慮到每年調薪的幅度,我們假設收入會隨著時間逐漸成長,使得我們可以提撥的金額隨著時間而不斷複利成長。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中產階級式的理財規劃,而現在,中產階級似乎逐漸消失中。
在「M型社會」一書中,大前研一提到:現在的上班族最好有一個覺悟,您的薪水可能在 40 歲達到最高點,之後就逐漸走下坡。其實想想也很合理。過去的人口結構是金字塔型,年輕人多於老年人,所以由經驗豐富的老人擔任管理階層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隨著出生率快速下滑,未來的人口結構是柱狀的,老人跟年輕人一樣多,甚至於反過來,老年人可能還比年輕人多。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每個上班族老了之後都能升到管理階層?
如果未來的社會是持續「M化」,也就是中產階級消失,社會往鉅富與中下階級兩極化發展,那麼我們真的應該思考理財規劃這個產業是否還有未來。至少,我們將會發現過去的退休規劃模型已經不再適用。
我過去在客戶身上試用過課堂上的方法卻始終行不通,如今我終於了解原因了。 許多中下階層的客戶告訴我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加薪,甚至還有減薪的狀況。對中下階層來說,低收入加上低成長,怎麼算也算不出一個可以讓他們退休的數字。而上層社會的高收入客戶他們根本不需要做退休規劃,光是把每年的收入存下來就足以應付他們的退休生活,更何況他們的收入往往成長得非常快速,資產的成長率對他們來說不是重點。
教科書中的退休規劃模型只適合中產階級的客戶,但是現在這種類型的客戶卻越來越難找到了。這是理財規劃業的危機。
過去我們在退休金的計算上,我們總是會考慮到每年調薪的幅度,我們假設收入會隨著時間逐漸成長,使得我們可以提撥的金額隨著時間而不斷複利成長。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中產階級式的理財規劃,而現在,中產階級似乎逐漸消失中。
在「M型社會」一書中,大前研一提到:現在的上班族最好有一個覺悟,您的薪水可能在 40 歲達到最高點,之後就逐漸走下坡。其實想想也很合理。過去的人口結構是金字塔型,年輕人多於老年人,所以由經驗豐富的老人擔任管理階層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隨著出生率快速下滑,未來的人口結構是柱狀的,老人跟年輕人一樣多,甚至於反過來,老年人可能還比年輕人多。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每個上班族老了之後都能升到管理階層?
如果未來的社會是持續「M化」,也就是中產階級消失,社會往鉅富與中下階級兩極化發展,那麼我們真的應該思考理財規劃這個產業是否還有未來。至少,我們將會發現過去的退休規劃模型已經不再適用。
我過去在客戶身上試用過課堂上的方法卻始終行不通,如今我終於了解原因了。 許多中下階層的客戶告訴我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加薪,甚至還有減薪的狀況。對中下階層來說,低收入加上低成長,怎麼算也算不出一個可以讓他們退休的數字。而上層社會的高收入客戶他們根本不需要做退休規劃,光是把每年的收入存下來就足以應付他們的退休生活,更何況他們的收入往往成長得非常快速,資產的成長率對他們來說不是重點。
教科書中的退休規劃模型只適合中產階級的客戶,但是現在這種類型的客戶卻越來越難找到了。這是理財規劃業的危機。
5 Comments:
At 12/12/2006 12:17:00 下午, Hudson's Blog said…
原來[M型社會]可以延伸到這個想法,有一點很好奇的地方想問問TIMS,TIMS的理財規劃對象都是怎樣的人?你會提供股票投資方面的建議嗎?
At 12/14/2006 12:08:00 下午, 許利銘 said…
過去還在當保險業務員的時候,也會幫客戶做一些理財規劃。主要做的是退休金的試算。
客戶的階層其實從中下到高收入的階層都有,不過中下階層的退休金一直很難做,怎麼算都是收入不足。除非能夠加薪或者拉高報酬率,否則退休幾乎是無解的。即使後來上了CFP的課程,這個問題仍然找不到解答。
台灣的理財顧問按照法令規定是不可以提供投資建議的。別說股票,連基金都不能提出建議。你看到金控集團可以提出建議,因為它們都是以「XX投顧」的身分提出建議。如果銀行或者個人提出建議,並且向客戶收諮詢費,那就是違法。所以在法令鬆綁之前,理財顧問在台灣可能是沒有什麼發展空間的。
At 12/17/2006 03:29:00 下午, 匿名 said…
上層的客戶固然不太需要退休規劃, 但他們還是會對某些理財規劃有興趣. 比方說,一些保守穩健型的商品. 可能是年獲利平均8~10%, 但最差也不會虧損的. 或是節稅規劃.
At 12/17/2006 05:30:00 下午, 匿名 said…
說到M型社會, 十年以前美國就有人提出"中產階級消失"的概念. 那麼美國那邊的理財顧問, 應該早已面對這個問題了?
At 12/18/2006 01:37:00 下午, 許利銘 said…
美國的理財顧問可以從事「代客操作」,台灣不行,這就是最大的差異。也就是說,美國的理財顧問其實是理財顧問跟投資顧問的綜合體;而在台灣,理財顧問只能從事陽春的規劃業務,提出退休金、稅務、保險等等的建議。
另外,美國所強制提撥的退休金帳戶,是可以由客戶指定如何操作的,所以他們會需要諮詢他人的意見;台灣則是集中由監理委員會(尚未成立)統一管理,所以沒有理財顧問的市場。
最後,我們要知道,美國人眼中做得最好的理財顧問往往是以他的「管理資產」來做排行,所以做得最好的理財顧問也是以服務有錢人為主。有的理財顧問會直接說明不對「可投資資產」在某個數額以下的客戶提供服務,而這個數字一般都在 300 萬台幣以上。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