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的理財規劃園地

其實人生理財沒有絕對的真理。利用這個園地分享個人對於人生理財的看法,也歡迎您的意見。

星期一, 4月 28, 2008

想了解連動債的可以看這本書

這本書叫做「血戰華爾街」,嚴格來說它不是講連動債,而是講這些發行機構如何運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欺騙客戶的錢。看過之後,我相信大家會對現代的銀行有更充分的認識。(這本書 1999 年出版,所以嚴格來說,這些都還算是「古老」的騙術了。)

十多年前類似台灣這種連動債事件早在美國大量爆發過,不過比台灣好一點的是,在美國這種商品不能賣給個人投資者,所以受騙的大多是金融機構或者法人,當年加州橘郡政府還因為衍生性金融商品而被搞到破產。

星期五, 4月 25, 2008

數字是客觀的,但數字轉成房價就變主觀了

五千萬只是一個數字,聽了不會有什麼感覺,大多數社會大眾也不會覺得五千萬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上個禮拜跟朋友去看新店小碧潭站旁邊的「美河市」,目前他們面河的那面,開價已經開到一坪 50 萬,最大的格局是一百坪,等於要五千萬。如果以一般家庭會考慮的 40 坪房子(使用面積大約剩下 28 坪)來說,也要兩千萬!

當然議價空間一定是有的,不過想像一下如果未來真的房地產大漲,假設房價漲一倍好了,中產階級的痛苦指數不知道會漲到多高?我想類似民國 78、79 年那時候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的抗議活動可能又要上場。

SARS 期間大概是近十年來房價的最低點,當時中產階級的痛苦是房價腰斬,房貸被斷頭;現在房價狂飆,中產階級的痛苦是買不起房子。由此來看,房價漲也不對,跌也不對。房價只是一個客觀的數字,但隨著房價的起伏,帶來的卻是市井小民無比強烈的主觀情緒。

星期五, 4月 11, 2008

一百萬變成18萬,連動債傳出投資糾紛

之前國內各銀行瘋狂亂賣連動式債券,最近由於金融市場的行情變化劇烈,許多債券紛紛發生問題。這幾天網路上傳出有投資人因為投資連動式債券,一百萬台幣的本金不到三年變成只剩下 18 萬元,因而登上電視新聞。

這家闖禍的銀行是中國信託,出問題的商品是編號 4720 的「盧森堡3年台幣石來運轉2連動債」。目前最新的消息是中國信託已經對客戶提出補償方案,願意讓客戶以本金的一半結清這筆投資(這個連動債還有半年才到期),不過需用來購買其他的投資商品,不能馬上領回現金。而且客戶必須在最近馬上做決定,並簽下和解的切結書。

大家可能會很好奇,這商品是如何設計的,為何會造成這麼嚴重的虧損?

經過了解之後,我只能說,這商品還真不是普通的複雜!這個三年期的連動債的計價方式牽涉到兩個事件(暫稱為事件甲、事件乙),四個指數(暫稱為指數A、B、C、D)。簡單來說,如果事件甲先發生,那麼保障到期至少領回 112% 的本金(以美金計算,以下均同);如果事件甲跟事件乙都沒有發生,那麼保障到期至少保本。但是如果在事件甲發生之前就發生了事件乙則投資人將會面臨最壞的狀況,這個狀況就是按照指數A、B、C、D之中最差的一個去計算到期應該領回的本金──而這也就是後來發生的慘劇。因為A、B、C、D分別為美商高盛公司所編製的原油、熱燃油、汽油以及天然氣的報價指數,而其中天然氣目前的報價是下跌 80%!

這個商品即使是修過研究所相關課程的學生,光是要了解商品的結構就至少要花兩個鐘頭的時間。至於要計算出合理的價格,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這不僅牽涉到四個指數的價格波動,還牽涉到這四個指數之間的連動性(統計上的 correlation)。而事件甲與事件乙都很複雜,其中事件甲是四個指數有某一天的報價都較期初上漲 12% 以上;而事件乙則是這四個指數其中有一個在某一天較期初下跌超過 45%。而事件甲與事件乙還有前後的問題。如果事件甲先發生,那麼不管事件乙發不發生都不影響報酬率;如果事件甲沒發生,事件乙的發生與否才會影響報酬率。

其實我覺得最荒謬的一點是:怎樣的理財目標會適合用這種商品來完成呢?老實說,除了投機的目的之外,我想不出有任何人會需要購買這種複雜而又難以評價的連動債。銀行竟然會讓理專去推銷這種商品,實在是很荒謬的行為。除了被利益(發行機構給的佣金)沖昏頭外,想不出來有更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