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的理財規劃園地

其實人生理財沒有絕對的真理。利用這個園地分享個人對於人生理財的看法,也歡迎您的意見。

星期一, 9月 26, 2005

台灣社會還有職業道德嗎?

前一陣子的邱小妹「人球案」,林致男和劉奇樺兩位「醫師」,原本被處以記大過以及分別停業六個月及三個月的處分,但當事人提出覆議之後,行政院衛生署醫師懲戒覆議委員會決議,兩人只需要記警告,並各處二十及四十小時繼續教育的處分。

值班的時候人不在急診室,事後又竄改病歷,這種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的醫生,適不適合繼續執業都令人懷疑了,而行政院竟然連停業幾個月的處分都予以撤銷,僅僅記個小小的警告,衛生署是要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沒什麼大不了嗎」?病歷是治療行為中最重要的紀錄。如果連竄改病歷這麼嚴重的事情都沒什麼大不了,以後只要發生醫療糾紛,病人絕對不可能告得贏醫院了,因為每個醫生都會選擇竄改病歷。病人將來要如何信任我們的醫療體系?

在國外的理財規劃業相當知名的CFP執照,原本在官方網站上有可以查詢規劃師違規紀錄的功能,以警惕規劃師不可以做出侵犯客戶權益的事情。但是引進台灣之後,這項查詢的功能卻被省略掉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台灣所謂的專業人士只注重自己的專業能力,至於這樣的專業能力是拿來幫助客戶呢?還是欺騙客戶呢?關於這點就無關緊要了。台灣的專業人士只具備專業能力,沒有職業道德。

無怪乎台灣的社會不相信專業!從以上的兩個例子來看,台灣的「專業」人士值得信任嗎

星期二, 9月 13, 2005

保險常見迷思四:醫療險一定要買終身的

終身醫療險是台灣特有的商品。台灣推出這種商品,是因為行銷上的需要,而事實上也獲得了消費者的熱烈迴響。基本上,我發現台灣人對於「終身」這兩個字有強烈的心理需求。不管是「終身保障」或者「終身領回」都有強烈的偏愛。但是這也反應了台灣人的弱點:台灣人往往忽略了貨幣的實際價值會隨著時間貶值的事實。

終身醫療險的賣點在於:人年紀愈大,生病的機率愈高。尤其現代人年齡愈來愈長,活超過 75 歲的機率很高。如果 75 歲之後要住院,卻沒有醫療險可以理賠,那保險費豈不是白繳了?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理財規劃這麼簡單,那國外的消費者就不用一年花幾萬元請理財顧問做理財規劃了。

終身型醫療險有兩個很大的問題:首先,貨幣隨時間貶值,等您年老之後,一天兩、三千元的理賠根本無法解決您的醫療問題。其次,終身醫療險的保費太貴了。

在貨幣的時間價值上面,相對於終身醫療險,台灣已經有保障到七十五歲的定期醫療險,終身醫療險真正的不同點在於七十五歲之後的醫療保障。如果您現在三十五歲,那麼這就是四十年後的事情了。如果住院費用一年調 3%,四十年後,住院的費用會變成現在的 3.26 倍。也就是說,如果您投保的金額是一天兩千元,那麼四十年後,您領到的錢只相當於現在住院一天 613 元的理賠。請問一天 613 元能住什麼病房呢?而一年 3% 還只是考慮通膨的一般狀況而已。萬一健保破產,可以想見的,住院的費用還會更高。

其次,保險迷思二已經提過,凡是終身型的保險都牽涉到投資的問題。而終身型醫療險一定是傳統型保單,因此它的投資報酬率很低,相對地,保費就要收很高。以南山人壽的產品為例,35 歲的男性,投保一天日額兩千元,保費年缴的話每年要繳 61,460 元(繳費二十年)。同樣的保費,如果我拿去投資共同基金,假設一年 6% 的報酬率就好,75 歲的時候,我已經儲備好了 768 萬台幣的醫療準備金了!壹張住院一天兩千元的醫療險保單,跟一筆 768 萬的醫療準備金,兩者選其一,您要選哪個?

最後,在保險司的壓力下,現在大部分終身醫療險都已經改為「帳戶制」。以南山的保單為例,理賠金總共就是兩百萬元。如果醫療理賠超過兩百萬,保單就只賠到兩百萬為止;如果過世之前的醫療理賠不到兩百萬的話,剩下的金額也會在過世的時候理賠給客戶。其實,這已經不是醫療險了,而是「可提早給付的終身壽險」。今天我買終身醫療險,希望保障的是四十年之後的醫療保障,但是如果萬一我體弱多病,在未來的四十年之內常常住院的話,有可能我七十歲的時候,這張終身醫療險就已經超過上限了。於是乎產生一個很荒謬的結果:70-75 歲之間,「終身」醫療險可能已經超過限額不能理賠了,而定期醫療險反而還可以理賠。而 75 歲之後,則兩張保單一樣都不理賠。既然如此,那我還買這張「終身」的醫療險幹嘛?

所以,別再把老年之後的醫療保障寄託在終身醫療險這種「華而不實」的保單上面了!老年之後,無論是醫療保障還是生活保障,都只能靠年輕時好好賺錢跟投資。無論保險公司或者我們「大有為」的政府,都不可能扮演一個「救世主」的角色來解決這個社會的老年問題。Be realistic!

星期一, 9月 05, 2005

保險常見迷思三:投資型保險的費用率比較高

投資型保單另一個常被批評的地方是費用率比較高。的確,投資型保單的費用率不低,不過,您不知道的是:傳統型保單的費用率更高

以終身型保單來說,投資型保單的費用通常集中於前五年,五年下來大約總共要扣除 150% 首年保費的費用,也就是說五年的保費中有 30% 左右是銷售費用。另外,每年大約要扣一千元左右的帳戶管理費,如果以每年保費六萬元計算,相當於 2% 左右的保費。因此如果我們假設保單是繳費二十年,總共持有保單期間為 35 年的話,總共的費用等於是 220% 的首年保費,相當於每個繳費年度 11%,也就是平均攤提下來,大約一年的費用是 6,600 元左右。

那如果是我們平常熟知的 20 年繳費,終身保障的傳統型保單呢?財政部規定的費用率上限是保費的 25%,也就是說,同樣一年六萬元的傳統型保單,您可能 15,000 元是附加費用,只有 45,000 元是拿來真正買保險。事實上,我曾經上過一門課程教導我們如何透過壽險業經驗生命表去計算出保險的真正成本以及費用率。結果算出來,當時我們安泰的二十年期繳費,平準型的終身壽險,費用率是 24%。而當時同業的保費都是差不多的金額(很多同業的保費還略高於安泰),因為大家用的是同一套生命表,差不多的費用率。

其實道理很簡單。客戶很少會自己主動買保險,賣保險要靠業務員去推銷。保險公司的費用率訂得愈高,可以給業務員的佣金就愈多,就愈能吸引到優秀的業務員。所以保費比較貴的公司往往業績還比較好。投資型保單由於牽涉到投資,因此客戶的錢被扣掉多少費用必須完全揭露;相對的,傳統型保單是「黑箱作業」,保險公司只需要說明收多少保費,給多少保障,中間扣除多少成本就不用揭露,因此傳統型保單的費用率反而更高。

所以,當您想找尋真正便宜的保險方案時,必須要按照您的需求,把不同的方案都試算出來:傳統型終身險、定期險加基金(記得要把手續費加進去)、投資型保單(要求業務員按照您給他的三個不同的報酬率去算出結果,不能只看業務員給的報酬率)。只有真正把不同方案去算出來,才能論斷哪個方案比較便宜,千萬不能只憑粗糙的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