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的理財規劃園地

其實人生理財沒有絕對的真理。利用這個園地分享個人對於人生理財的看法,也歡迎您的意見。

星期二, 12月 12, 2006

「M型社會」與退休規劃

其實我並不會特別推薦這本書,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寫得並不是很有系統,加上裡面的邏輯我並非完全認同。但是這本書的確讓我在理財規劃這個議題有了新的想法。

過去我們在退休金的計算上,我們總是會考慮到每年調薪的幅度,我們假設收入會隨著時間逐漸成長,使得我們可以提撥的金額隨著時間而不斷複利成長。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中產階級式的理財規劃而現在中產階級似乎逐漸消失中

在「M型社會」一書中,大前研一提到:現在的上班族最好有一個覺悟,您的薪水可能在 40 歲達到最高點,之後就逐漸走下坡。其實想想也很合理。過去的人口結構是金字塔型,年輕人多於老年人,所以由經驗豐富的老人擔任管理階層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隨著出生率快速下滑,未來的人口結構是柱狀的,老人跟年輕人一樣多,甚至於反過來,老年人可能還比年輕人多。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每個上班族老了之後都能升到管理階層?

如果未來的社會是持續「M化」,也就是中產階級消失,社會往鉅富與中下階級兩極化發展,那麼我們真的應該思考理財規劃這個產業是否還有未來。至少,我們將會發現過去的退休規劃模型已經不再適用。

我過去在客戶身上試用過課堂上的方法卻始終行不通,如今我終於了解原因了。 許多中下階層的客戶告訴我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加薪,甚至還有減薪的狀況。對中下階層來說,低收入加上低成長怎麼算也算不出一個可以讓他們退休的數字。而上層社會的高收入客戶他們根本不需要做退休規劃,光是把每年的收入存下來就足以應付他們的退休生活,更何況他們的收入往往成長得非常快速,資產的成長率對他們來說不是重點。

教科書中的退休規劃模型只適合中產階級的客戶,但是現在這種類型的客戶卻越來越難找到了。這是理財規劃業的危機。

星期一, 12月 11, 2006

北高市長選舉所透露的警訊

基本上我沒有強烈的政黨傾向,所以對於到底是誰選上並不是那麼在乎。但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次選舉的結果讓我對台灣的未來變得比較悲觀。

社會學者曾經提過一個「選擇性暴露」的理論,內容是說,人類會由於本身已有的立場或者偏見,而不自覺地忽視不受歡迎的訊息,而這種作用的過程是發生在潛意識,當事人自己並不會感受到。選擇性暴露發生的領域很廣,舉凡商業、政治、投資理財、甚至戀愛擇偶,都會發生這種現象。熱戀中的情侶看不到對方的缺點,這就是一個明顯選擇性暴露的現象。

在選舉之前,媒體正在大肆炒作第一家庭的弊案,理論上,在如此頻繁地報導之下,民進黨的得票應該會大幅減少才對,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如此可以反推,這些媒體的訊息大多數並沒有進入民進黨支持者的腦中,這應該就是選擇性暴露的結果。其實從報紙的生態也可以看出,泛藍與泛綠民眾看的報紙可能是不一樣的;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派的兩家報紙身上報導的方式可能是有所不同的。由於不同立場的民眾可以從不同的報紙獲得讓他們覺得舒服的資訊,因此對手的攻擊就進不了各自的耳中。

「選擇性暴露」是人類做出不理性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台灣的民眾在政治上選擇性暴露的現象愈來愈明顯之後,政策的理性辯論空間就逐漸消失了。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這幾年的政治一直在空轉的原因。由這次選舉的結果來看,這種現象並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是被強化了。那麼未來台灣是否會因此而持續空轉呢?這就是我最擔心的問題。

大前研一最近在台灣熱賣的「M型社會」一書,在台灣持續熱銷中。雖然我對於該書的許多論點並不認同,但是在書中,大前研一對於日本正當應該大舉改革的時候,政客們卻只顧大演政治戲碼而錯失了改革的最後機會,感到非常的失望。在我看來,台灣的政治也是一樣地令人憂心。

星期四, 12月 07, 2006

複利威力的另一種呈現方式

在理財規劃的領域裡面,複利是最重要的觀念。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您每個月投資多少錢在某個投資計畫之中,40 年後(或者 30 年後)您就可以擁有多少多少的錢。這樣的說法本身沒什麼錯,但是大多人會覺得 40 年太久,我還是享受當下比較重要。

其實複利的效應不一定要在長期之下才能顯現出來,有時候一個很短的期間內也可以看到複利的效果。最近我個人投資績效統計就可以看到這種複利的效果。

在今年前 10 個月之中,我的投資績效為 36.98%,相較於大盤 7.22% 的漲幅,我領先 29.76% 的幅度。在 11 月份,我單月的績效是 10.81%,相較於大盤 7.78% 的漲幅,我超越大盤 3.03%。那麼累積前 11 月的成績,我應該領先大盤多少呢?

直觀之下,前 10 月贏了 29.76%,11 月又贏 3.03%,合計應該是贏 29.76% + 3.03% = 32.79%。但是實際上,我前 11 月的累積績效為 51.80%,相較於大盤前 11 月 15.57% 的累積漲幅,我超越大盤達 36.23%!比直觀的數字多了 3% 多。這 3% 是怎麼來的?

換成實際的數字之後,各位讀者很快就能理解這 3% 其實就是複利的產物。假設我的投資組合一開始是一百萬,而相對應用來比較大盤的投資組合也是一百萬。當前十個月過去了,我的一百萬已經變成 136.98 萬,而大盤的投資組合才 107.22 萬。就算 11 月份我的績效完全跟大盤一樣,都是 7.78%,那麼 11 月底我的投資組合將會成長到 147.64 萬,而大盤投資組合僅為 115.57 萬,我可以擊敗大盤 32.07%,比上個月的數字成長了 2.31%。

換句話說,就算我 11 月單月份的績效沒有比大盤好,我光是靠著我過去累積的資產基礎,就可以吃死大盤 2% 多的報酬率了。更何況我 11 月當月又超越大盤 3.03% 的報酬率,利上加利的結果,我領先大盤的幅度又更擴大了 6.47%。這就是複利的效應啊!

但是要注意的是,高報酬率底下才能真正顯現複利增值的威力,如果僅僅是 1% 左右的報酬率,您會發現單利跟複利的結果是沒啥差別的。連續兩個月 1% 的報酬率,得到的結果是 2.01% 的報酬率,跟單利增值的結果幾乎是一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