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的理財規劃園地

其實人生理財沒有絕對的真理。利用這個園地分享個人對於人生理財的看法,也歡迎您的意見。

星期一, 3月 21, 2005

追求快樂還是逃避痛苦?

最近在上班族投資理財的網站在負債的議題上引發了激烈的辯論。

人的動力有兩種,一種是追求快樂,一種是逃避痛苦。在與客戶討論理財規劃的經驗中發現,人對於逃避痛苦的動力往往遠強於追求快樂的動力。討論如何累積財富致富,有一點興趣;談到降低負債的話題,興趣就強烈得多。股票上漲賺錢,有一點值得高興,股票套牢賠錢,卻是非常痛苦,於是就不去看它,眼不見為淨,或者乾脆出清持股,完全脫離股市。

這也就是人為什麼很難有錢的原因啊!我們寧可等財務出了問題再來解決,而不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的財務打造得如銅牆鐵壁般堅固,不讓問題有發生的機會。

我們通常也不會在財務狀況很好的時候就去找理財顧問諮詢,往往要到出了紕漏,才會開始四處求助。但是這時候,理財顧問能做的往往已經非常有限了。

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您常常覺得自己像個救火隊,整天在解決財務問題,那麼您的財務可能已經亮起紅燈了。好的理財是要預防問題的發生,而不是解決問題。

星期二, 3月 08, 2005

退休金與報酬率

承接上篇文章的觀點,我們來討論退休金應該追求多少的報酬率。

現在我們在推估退休準備的時候,往往只用一個單一的報酬率,比方說 8% 或者 6%。其實這種方式有誤導的嫌疑。我們已經說過,人應該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改採保守的投資方式。所以如果退休金準備需要三十年,而您打算用 8% 為目標報酬率,那麼您可能前十年要追求 10% 的報酬率,接下來十年用 8%,然後退休前十年用 6% 的報酬率,這樣子您最後的結果才會接近 8%。

所以當您還年輕的時候,您應該要追求比目標報酬率更高的風險與報酬;如果您無法承受那麼高的風險,那麼您就必須用一個比較低的報酬率去算出每月真正應該提撥的退休金金額。

舉例來說,如果您 30 歲,希望 60 歲退休的時候擁有 1,000 萬的退休金(老實說,如果夫妻兩人的話,我覺得這個金額是不夠的。),報酬率 8% 的狀況下,每月要提撥 7,356 元,報酬率 6% 的狀況下,每月要提撥 10,541 元。那麼您要嘛就是每月提撥 7,356 元,然後追求 10% 的報酬率;要嘛就是每月提撥 10,541 元,然後追求 8% 的報酬率。如此一來,您才有本錢在未來逐漸地往低風險低報酬的方向移動。如果您一開始就算得剛剛好,那麼您就完全沒有降低風險的空間了。

另外,上面的計算沒有考慮到調薪的問題。如果每年的提撥金額可以增加,那麼一開始其實可以不用提撥那麼多錢。不過,隨著年紀的增加,生活費也會跟著提高。您收入增加的幅度不一定趕得上支出增加的幅度。這是為什麼我在這邊沒有把調薪考慮進去的原因。

星期日, 3月 06, 2005

打算什麼時候開始積極呢?

當我跟別人討論到投資的時候,我心中常常浮現的一個問題是:「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願意開始積極投資呢?」大部分人都認同,我們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來愈保守。但是我看到很多人才 30 出頭,在投資上就已經相當保守。那麼接下來隨著年紀的增長,豈不是只能從「保守」到「更加保守」,然後再到「非常保守」?

照這樣的軌跡運作,那就是一輩子保守囉?

有些人是這樣,但我知道有兩種人會選擇在某些時機變得積極。第一種是保守了一輩子,等到退休前五到十年,卻發現錢不夠,這時候開始積極。通常這種人因為年紀也大了,學習能力跟反應都比不過年輕人,下場通常是不太好。

另外一種人不會像前一種人那樣保守一輩子,但是他要等到確定股市已經好轉才會變積極。很不幸的,除了少數人能在股市一好轉的時候就轉積極之外,大多數都是上漲的行情已經快到盡頭了,才跳進來當最後一隻老鼠。

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願意開始積極投資呢?

星期三, 3月 02, 2005

終於創新高了!

雖然加權指數還停留在 6,300 點以下,不過靠著選股能力,在 94/3/1 收盤的時候,我個人的資產淨值已經突破五年多前的數目,而當時的指數是一萬點。現在我的資產淨值比我過去任何時點都還要高。套句股市的術語──我的資產淨值終於「創歷史新高」!

五年多來,台灣股市的投資氣氛十分低迷。在這低迷的氣氛中,很少人注意到指數的低點其實是逐步在墊高。台灣股市只有從 89/2/18 到 90/9/26 這段期間是持續下跌,之後就開始緩慢的上漲。90 年最低點是 3,411,91 年最低點是 3,845,92 年最低點是 4,044,93 年最低點是 5,255。換言之,空頭市場早在 90 年就結束了,接下來三年多的時間,股市都是多頭市場。

這段期間內,電視與報章雜誌上所謂的「理財專家」頻頻拿各種名詞來嚇投資人:「微利時代」、「通貨緊縮」、「現金是王」、……,要投資人不要投資股市。說穿了,這一切的說詞都是在利用投資人的恐懼心理來促銷他們的保本型商品罷了。

在 89-90 年之間,我的資產淨值曾經跌到只剩最高點的 1/3。幾乎身旁所有的人都拿這段時間的損失來告誡我要小心保守,最好是別再投資股票。而我卻相信「攻擊才是最好的防禦」。當大家都對股市失去信心的時候,正是投資股市的最佳時機。因此在 911 事件的時候,我不但沒有殺出持股,反而還把股票設定給銀行,借錢來加碼投資。我知道在大多數人眼中,不是把我當成是瘋子,就是把我當成是無可救藥的賭徒。沒有人相信我投資的「專業」,因為我給的建議跟電視報章上的「專家」完全相反。

其實,「專家」是媒體吹捧出來的。「股市沒有專家,只有贏家跟輸家。」而且,贏家永遠是敢跟整個市場做對的少數人。一般人會因為自己的投資跟身旁所有親朋好友都不一樣而感到擔心,對我來說,別人的投資都跟我一樣才是我最擔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