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的理財規劃園地

其實人生理財沒有絕對的真理。利用這個園地分享個人對於人生理財的看法,也歡迎您的意見。

星期四, 8月 25, 2005

保險常見迷思二: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

投資型保單自推出之後,始終受到眾多理財界人士的批評。遭受批評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批評是「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保險跟投資不應該混為一談。

在我看來,這種批評只對了一半。事實上,只要是終身保障型的保單都牽涉到投資的問題。傳統型的終身壽險一樣是在做投資,只不過它投資的標的是定存。不幸的是,由於現在銀行的定存利率很低,因此現在保險公司銷售的傳統型終身險隱含的報酬率都非常低。「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聽起來很對,但是關鍵在於您拿什麼產品來替代投資型保單。如果您以短期的定期險作為替代品,那麼您的確達到了保險跟投資分離的效果。但如果您選的替代保單是傳統型的終身壽險,那等於是拒絕股市投資而把錢放在定存一樣,就短期而言風險降低了,長期而言卻付出了更高的代價,因為您被鎖定在一個很低的投資報酬率上面。

更糟的是,銀行的定存利率會隨市場狀況調整,傳統型保單的低報酬率卻可能鎖死一輩子,尤其當您的健康起了變化,不能夠重新投保的時候,這個問題會更難解決。另外要注意的是,終身型保單並不限於終身壽險,終身醫療險、終身癌症險也有類似的問題

不過如果您的傳統型保單是在 91 年或者更早之前購買的,那您就可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因為您的保單是保險從業人員口中的「高利率保單」。您保單的報酬率雖然是被鎖定的,不過卻是鎖定在較高的水準上(因為當時的定存利率不像現在這麼低)。只要未來的利率沒有大幅上漲,您都可以選擇繼續持有這些保單。

星期二, 8月 23, 2005

保險常見迷思一:保意外險就夠了

近年來國人對於保險的意識已經大有提升,最大的改變在於大家已經比較不忌諱談死亡之後的事情。相對於二、三十年前,大多數民眾都只能接受儲蓄險相比,現在的民眾大多都能夠接受購買純保障險種的想法。然而,大多數民眾在選擇死亡保障的時候,普遍都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那就是只買意外險。

並不是所有的死亡意外險都會理賠,意外險只保障非由疾病引起之外來突發事件所導致的死亡,而且還必須在意外事故發生的一百八十天內死亡,才能獲得理賠。所以一般常見的車禍、火災、遭人謀害……等,都是意外險保障的範圍;但是如果是癌症、中風、心臟病發作等疾病就不是意外險保障的範圍了。這幾年炒得很熱的禽流感、SARS、過勞死等突發性的疾病,雖然發生得很「意外」,但那都是疾病,不包含在意外險的保障範圍內。至於如果被红火蟻叮咬,引發過敏反應而死亡,算不算是意外呢?這點恐怕就得靠法院解決了。我的看法是意外險應該不會賠。

所以您可以發現,意外險事實上只保障到死亡風險的一小部分而已。就衛生署統計的十大死因之中,幾乎都是癌症跟其他慢性病的天下,意外險所承保的「意外事故」祇佔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這一兩年來產險業更強力推廣「多倍型」的意外險,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死亡時給予更高倍數的保障。其實這種產品就風險規劃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任何價值。我們要知道,保險的目的在於「雪中送炭」。當我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死亡的時候,這些業者通常都已經保了相當高的乘客責任險。一旦意外發生,每個乘客都可以領到數百萬至數千萬不等的賠償。這時候個人的意外險保單再給予數倍的理賠,根本就是「錦上添花」。無怪乎有人要開玩笑,要死就要死在空難,因為航空公司的賠償可以高達一千多萬,再加上意外險保單,真是「死得其所」!

相反的,當一個人死於癌症、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病的時候,光是在死亡之前就要花掉不少的醫藥費,再加上家人請假照顧所犧牲的薪水(或者雇用看護的看護費),其對於家庭所造成的折磨,遠大於突發的意外事件。但是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國人的平均壽險保額只有一百多萬,而意外險則是完全不理賠,也就是只能獲得一百萬左右的理賠。這樣少的金額,能發揮什麼作用?

當然有人會說:「我還年輕,身體這麼好,怎麼可能會生病?所以意外險就夠了。」這種說法也是有問題的。保險的規劃重點不在發生的機率高不高,而是萬一發生了後果有多嚴重。按照台閩地區的生命表,每一千個二十歲的男性之中,只有不到 32 個會在四十歲以前死亡;同年齡的女性更低到只有不到 13 個會在四十歲之前死亡。若純粹從發生的機率來評估保險的話,那連投保都可以免了。事實上,也就是因為死亡的機率低,保險公司才敢用那麼低的保費承擔那麼高的保障金額。所以保險的規劃不能依據發生的機率高低,而應該要把重點擺在後果的嚴重性上面。

因此,我在規劃自己的保險金額的時候,我是以壽險為保障的核心。只有壽險才能做到「無論因為意外、疾病死亡,甚至自殺,都能給我同樣的理賠金額」;我意外險的保額只有壽險的一半而已。而我投保意外險,真正要的是它對於殘廢的保障,死亡的理賠反而不是我考慮的重點。

星期四, 8月 04, 2005

財富是需要刻意追求的

關於致富的文章到此應該暫告一個段落了。理財規劃的目的是運用金錢去達成您的人生目標,而不是賺取無限多的財富。如果我再寫下去,難免會誤導大家認為投資賺錢是理財規劃唯一的課題,這跟我成立「理財規劃園地」的本意是不符的。

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財富,擁有財富的人也不見得就比較偉大。會寫這些文章是因為我看到許多人都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們不斷聲稱希望自己更有錢,我卻在他們身上看不到追求財富的努力。尤其許多台灣人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要他們秉持善念,老天爺就會眷顧他們,幫助他們更有錢。所以他們只要做個好人,財富就會自然降臨他們的身上。

這個想法真是大錯特錯!財富是需要刻意去追求的。您不會因為有顆善良的心就自動成為有錢人,就像您不會因為有顆善良的心就自動成為「健美先生」一樣。要成為健美先生您就得天天上健身房鍛鍊肌肉;想成為有錢人您一樣得找到正確的方法,並且付出代價──除非您很會投胎。

想成為有錢人您得付出代價。您必須「向上看」,去尋找能指導您的人。您只能結交兩種朋友:有錢人以及有強烈企圖心要成為前者的人。您不但要疏遠那些揮霍成性、負債累累的人,還要疏遠那些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平凡人,而這往往是最難取捨的,因為這些人很多都是很 "nice",很好相處的人。跟這些人相處會讓您覺得很舒服。也許就是太舒服了,時間久了您就會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同樣的平凡,同樣渾渾噩噩過日子。

為了追求財富您必須結交這些有錢或者有企圖心的人,但是為什麼他們要結交您這個人呢?所以您必須兢兢業業,展現自己的企圖心,努力追求自我的成長。經營人脈之前要先經營自己的專長,因為人脈是雙向的。一個人沒有專長,您不會被別人納入人脈,對方也不會願意成為您的人脈。如果自己沒有價值,那麼您只是在「巴結」對方,而不是跟對方「結交」。

如果以上的想法讓您無法接受,那也無妨。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健美先生」一樣。只不過當您看到別人有錢的時候,不要忌妒,也不要抱怨,要接受這是自己的選擇。一個安貧樂道的人不會比一個有錢人來得低下。但是如果整天喋喋不休,抱怨自己的貧窮卻什麼事都沒做,那我就真的會看不起您了。

星期二, 8月 02, 2005

您有一個致富團隊嗎?

回想我累積財富的過程,我很幸運的一點是我認識許許多多的「傑出股友」。當年我們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懷抱藉由股市致富的夢想,透過 BBS 跟 newsgroup 持續交流選股以及操作的技巧。十年後,我們這群人都已經在股市累積了千萬以上的身價。雖然工作繁忙,不像以前可以常常聚會,不過還是常常藉由網路或者電話交流明牌。

最近很流行「人脈學」,大家都在鼓吹結交人脈的重要性。我覺得這些人脈學的主張者已經有些膨脹過度了。我看過許多人(尤其是業務人員)的人脈名單洋洋灑灑,但是卻一事無成。因為這些人脈都空有量而沒有質。我寧可要三個交情深厚可以一起打拼事業的夥伴,也不要三百個只是一起唱歌吃飯的泛泛之交。

我的意思不是唱歌吃飯不重要,不過當年我們這批股友碰面的時候,從來沒有去遊山玩水,也沒有一起唱過卡拉OK。我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找個地方坐下來聊股票:最近有什麼股票可以買?對股市未來走勢的看法如何?很有趣的,雖然我們從來沒有透過「聯誼活動」來增進感情,但是大家的感情卻十分深厚。維繫大家交情的關鍵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以及我們對於彼此的「利用價值」。由於大家都為了共同的目標在努力,自然而然就會有互相激勵的效果。當您看到身旁的朋友在這波行情中賺了 100%,而您自己只有賺 30%,您自然就會「見賢思齊」,鞭策自己更用心去分析股票,提升自己的操盤技巧。

您跟朋友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呢?唱歌喝酒嗎?您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打拼未來嗎?如果您想成為有錢人,別忽略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的重要性。